臨安區地處浙江省西部山區,自然災害易發頻發,會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因此,災害監測與預警已成為防災減災中重要組成部分。杭州市臨安區將普查成果融入到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和應急指揮平臺建設,通過夯實基礎、突出實戰和完善機制,不斷提高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綜合研判能力。
一是夯實預警基礎,完善設施建設。加密監測站網和建設氣象雷達等技術手段,提高短臨極端天氣災害預警預報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建立自動氣象站230個,實時觀測氣溫、雨量、氣壓、相對濕度、風向、風速、能見度等常規要素,站網密度為3.7平方公里/個,數量居全省第一,基本實現“一村一站”。部分自動氣象站加裝X波段偏振雷達、L波段風廓線雷達、毫米波雷達等等大型裝備,對短時強降水、雷暴、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能進行有效探測識別和早期預警,提高氣象分析預報準確度。建成各類自動水文監測站點248個,實現全區水庫和主要河道水情數據實時監測、水勢信息實時回傳。提高城市內澇自動監測預警能力,完成30處城市內澇點42個內澇感知設備的安裝。
二是突出應用實戰,打造數字平臺。從構建“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體系出發,根據《浙江省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應用應急管理系統試點工作方案》(浙災險普辦〔2022〕1號)要求,確定杭州市臨安區為普查成果應用試點單位,并承擔“推進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及信息化建設”應用試點項目。結合臨安實際和前期探索,充分應用災普數據成果,開展具有臨安特色的應急能力建設工作。集成災普數據管理系統,打造空間數據底座。在做好首次數據調查的基礎上,每年定期更新補充最新數據,并根據臨安實際結合各職能部門工作開展擴面補充調查,建設災普成果本地數據庫。以空間定位為基準,注重地圖可視化管理;按照常普常新“三審”機制進行數據更新和維護;開發數據共享服務和接口,橫向與部門專題風險數據庫進行協同,縱向與市、省、國家災普基礎數據庫進行聯動,打造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空間數據底座,實現災普數據本地化,為區應急工作提供準確、詳實的數據基礎。開發綜合監測預警系統,提升統籌協調能力。針對目前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方式的弱點,構建一個綜合應用場景。由臨安區應急管理局牽頭,充分利用普查成果,建設包含“防汛防臺、森林防火、雨雪冰凍、防震減災和安全生產”五大模塊的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信息平臺。應用普查風險要素底數及評估區劃成果,結合規資、水利、氣象等專業部門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數據,自動向對風險態勢進行綜合研判,按照不同災險種的應急預案要求,形成面向部門、鄉鎮以及基層責任人的綜合監測風險提示單,通過短信、浙政釘、電話機器人、掌上應急等渠道進行發布,按照綜合管控要求,部門、鄉鎮進行落實,形成風險預警、研判、管控的閉環,提升面向多災種和災害鏈的綜合監測預警能力。
三是強調技術優勢,完善預警機制。依據浙應急防汛〔2022〕115號《關于強化氣象、地質災害、山洪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工作的指導意見》,建設綜合監測預警信息發布制度,明確紅色及橙色兩級預警“叫應”規則。采用浙政釘+電話(氣象、水利水電、規資、應急等部門個性化定制)方式,若浙政釘信息10分鐘未收看,則必須進行電話叫應,及時、精準發布預警信息,實現相關責任人全覆蓋,為防災減災贏得更多寶貴時間。2022年杭州市臨安區應對防范臺風“梅花”期間,啟動綜合風險監測預警信息產品,短信叫應了14522人次,浙政釘叫應了712人次,浙政釘未讀電話叫應4人次。住建局據此成功轉移在建工地人員兩萬余人,太湖源鎮白沙村安全轉移188人。